木偶片,何时再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电影杂志 MOVIE Author 电影君
数十年光阴,百余部作品,几代人辛劳,想把“中国木偶片”细说从头谈何容易,洋洋数万言都难道尽其中门道,唯有怀一颗观众的诚爱之心,从中国木偶片养成发展之历史长河中撷取点滴纪事,妄图借此窥斑见豹而已。
向下滑动查看
特恩卡,中国木偶片的洋教头
MENTOR
说到中国木偶片的源起,不少人都知道“方明”这位日本友人,方明原名持久只仁,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更熟悉也更喜爱他的另一个名字:方明。就是他担任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片《皇帝梦》的动画设计。当时,这位国际友人对于如何解决让木偶站立,如何让木偶的关节活动自如等难题,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说到中国木偶片,还有一位国际友人不得不表,那就是捷克的国宝级木偶大师基里·特恩卡。漫步布拉格街头,木偶商店随处可见,琳琅满目,令人驻足。在旧城广场周围还散布着许多木偶剧院,不仅有儿童剧,还有专门供大人欣赏的木偶戏,甚至连莫扎特当年在布拉格创作首演的歌剧《唐·璜》都有木偶剧版本,历史渊源如此深厚,也难怪捷克的木偶片能独步世界影坛了。
捷克的国宝级木偶大师基里·特恩卡
基里·特恩卡是传统的木偶手工艺人,是优秀的木偶剧作家,是捷克木偶动画的开山巨擎,是享誉世界影坛的木偶动画家,他的木偶艺术代表了捷克木偶的最高水准,有评论甚至说“是特恩卡滋养了整个世界的木偶艺术”。
我们中国的木偶片早期就深受其影响,著名木偶片导演、中国木偶片的拓荒者之一靳夕曾在50年代远赴捷克向特恩卡学习,回国后还专门撰写过一篇介绍恩师特恩卡的文章《透恩卡的木偶艺术》(当年将特恩卡译作透恩卡),很多评论都认为代表靳夕最高艺术成就的《孔雀公主》的抒情风格颇具特恩卡神韵。
被公认为“日本人偶动画界第一人”的川本喜八郎也是在看了特恩卡的《皇帝和夜莺》后,对木偶动画大为醉心,一心想向特恩卡学艺,1963年他前往布拉格师从特恩卡进修了一年木偶动画的制作。后来这位川本喜八郎先生1988年还与上海美影厂合作了一部木偶片《不射之射》,影片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青年纪昌拜师学箭的故事。这部影片曾获得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相信留存在不少观众的记忆之中。
特恩卡是名副其实的木偶神童,他5岁就能刮削制作木偶。之后,正式师从木偶剧的师傅学习,他制作的人偶可爱而细致,场景、服装、动作都独具风格。
1948年,反映捷克民间生活和传统节日狂欢的《捷克年》(Spalicek)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大奖,虽然片中的木偶人面部没有表情,四肢动作僵硬,但照明、彩色和建造得非常出色的布景却赋予它们强烈的生命力。之后的十年里,几乎所有捷克的木偶动画作品都出自特恩卡旗下的工作室,并迅速在世界动画界享有盛名。有人把特恩卡称做“欧洲的沃尔特·迪斯尼”,但他更愿意人们称他为“Czech puppet master”(捷克人的木偶大师)!
特恩卡大部分的电影也都是由自己撰写脚本,他的作品在歌颂国家文化,特别是民俗风情时,也隐约地对当下的政治情势提出评论。1965年,特恩卡执导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短片、只有19分钟的《手》。
影片只有两个“演员”:一个小木偶和一只人的大手。片中小木偶代表着艺术家,打扮老派,看上去是个乡村艺人,正全神贯注制作黏土罐,忽然一只手闯了进来,逼迫艺人照他的模样做出一个英雄雕像来,艺人断然拒绝,于是大手将店铺毁掉。
艺人小心翼翼地修复着铺子,大手再次出现,重复上次的要求。艺人被逼无奈,只好应承。傀儡艺术家被折磨得病死,象征权力的大手“衣冠楚楚”地又一次出现,给艺人小小的棺材上盖上体现荣誉的勋章,赞颂他“为国操劳而死”。这部发人深省的短片令捷克当权者恼羞成怒,《手》之后特恩卡停止了创作,几年后58岁的特恩卡因心脏病病逝于布拉格,但时至今日,特恩卡和他创造的那些有灵魂的木偶们依然受到木偶迷追捧,比如:《好兵帅克》《皇帝和夜莺》……
特恩卡执导的《好兵帅克》
《小八路》,非常时期的艺术奇葩
XIAOBALU
木偶片《小八路》(1973)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生产的五部木偶片之一,导演尤磊。影片讲述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流传着:以儿童团长虎子为代表的一群“小八路”在民族危亡时刻与父辈们一起,用稚嫩的双肩担起了抗战的重任。
围绕“抢粮护粮”,小八路协助八路军与日寇展开了巧妙的周旋,让晕头转向的鬼子落入了八路军的陷阱。这部影片如今难以再见,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影评和一些观众的记忆依稀描摹《小八路》的样貌。
《小八路》剧照
美影厂1975年摄制完成的根据宫克一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的《骏马飞腾》也是一部不失艺术水准的佳作。
影片讲述内蒙古畜牧大队为解放军选一批军马,大队长把任务交给了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李满堂,下乡知识青年宇红在中共村党支部领导下识破李满堂的阴谋,带领牧马班完成了驯马的任务。
虽然影片紧紧围绕“训军马”这一典型事件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影片的人物造型却很生动,烈马和群马的姿态各异,特别是对草原大场景的处理,采用了真实外景与木偶定向银幕合成的拍摄方法,很好地起到了突出人物的效果。
2012,《崂山道士》回来了
LAOSHANTAOIST
“3D版《崂山道士》2012年底上映!”
2010年11月由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打造的3D动画电影《崂山道士》启动的消息一出,便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瞬时间却勾起对老版《崂山道士》的无限怀旧之情。
《崂山道士》剧照
老版《崂山道士》1981年完成,这个时期的上海美影厂木偶片组又进入一创作高峰期,佳作频出。《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通过一位书生拜崂山道士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真才实学只有经过艰苦劳动才能获得,如果想不劳而获只能是失败告终。
片中精彩处俯拾皆是,担任《崂山道士》艺术指导的刘异龙是著名的昆剧文丑﹑小花脸,所以《崂山道士》采用了很多昆腔,主角梦中到崂山学仙,因为吃不消砍柴的苦终于开溜,一边跑一边只听得为道士配音的大师程之唱到:“我逃之夭……夭”,这一幕不知成为多少观众的心头好。
《崂山道士》剧照
全片充满谐趣,最精彩的莫过于学习穿墙术和嫦娥伴舞赏月饮酒的情节,用稚拙的木偶把神话幻想的故事演活了。另外影片还尝试用中国山水画作背景,开创了立体木偶与平面山水面有机结合的先例,背景中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茂林修木,虚虚实实,很好地衬托了这一古老题材。
《崂山道士》剧照
《崂山道士》的导演虞哲光,这位中国木偶片的“元老”早在建国前1948年就编导了木偶纪录片《长恨歌》,纪录片根据木偶戏《长恨歌》拍摄而成的,分为五幕,每幕都以白居易《长恨歌》中一句诗定名:第一幕《从此君王不早朝》;第二幕《七月七日长生殿》;第三幕《渔阳鞞鼓动地来》;第四幕《宛转蛾眉马前死》;第五幕《蓬莱宫中日月长》。
影片以昆曲唱腔为基调,人物造型、服饰仿古,布景宏伟。这部片长三本的彩色纪录片,后被编入大型纪录片《中国大观》,配有英、法语对白发行到美国,在海外放映。进入上影厂木偶片组后,众多重头大戏都少不了虞老的身影,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中担任木偶设计,《神笔》担任木偶设计,还相继编导了木偶片《东郭先生》《打猎记》《胖嫂回娘家》《崂山道士》《三只蝴蝶》和《红色信号》等。
《神笔马良》剧照
其实早在《崂山道士》回归之前,2004年久违了24年的《西岳奇童》也回来了,美影厂之所以选择重拍《西岳奇童》除了经典难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木偶动画虽然工艺繁琐、工期长,但就其创作水平而言,却是与国际差距最小的一个片种。“
《崂山道士》剧照
遥想当年《崂山道士》《西岳奇童》一众凝聚了名家心血的佳作还没享受几天掌声与喝彩,便赶上了美影厂改革转制大潮,靳夕、虞哲光、章超群、尤磊等木偶大家陆续退休,空有壮心不已奈何时不我待。
而美影厂的中青年创作中坚则纷纷远走南方,成为日美动画的代工者。八十年代美影厂的第二个创作高潮便如此来也汹汹,去也匆匆了。《西岳奇童》下集迟了24年终究还是来了,也许商业上创作上不尽成功,但终于为中国木偶重归传统、追赶同行迈出新的一步,但愿3D版《崂山道士》能回归得更加强势也更加温暖。
链接:中国木偶片
HISTORY
一、 建国前的木偶片
1939年由万超尘编剧的中国第一部木偶片《上前线》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功。
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导演:陈波儿。
1948年上海宇宙影业公司摄制完成木偶纪录片《长恨歌》,虞哲光编导,尤磊、夏秉钧操纵。
二、五六十年代的木偶片
1953年7月,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正式扩建为动画片小组和木偶片小组,至1956年共摄制木偶片11部。1957年至1965年美影共摄制木偶片40部。
代表作品:
***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编导靳夕,技术指导万超尘,木偶设计虞哲光,摄影章超群、赵克骏。
***中国获奖最多的木偶片《神笔》(1955),编剧洪汛涛,导演靳夕、尤磊,摄影章超群,木偶设计虞哲光。1956年该片获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8至12岁的儿童文娱片一等奖,1956年在叙利亚、南斯拉夫和1957年在波兰、加拿大连续4次获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美术片一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木偶片《大奖章》(1960),所有镜头都用两架摄影机同时逐格拍摄,布景也特别具有纵深立体感,导演兼摄影章超群,造型兼布景设计曲建芳、黄素非。
***中国第一部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1963),全片长80分钟,计2130米。影片情节曲折,人物众多,显示出高超的中国木偶技艺,被誉为“中国木偶片最高成就”。编剧靳夕、尹口羊,导演靳夕,木偶设计程十发、詹同渲、吕衡等,摄影钟立人。
***《半夜鸡叫》(1964)原著高玉宝,改编张松林、虞和静,导演尤磊,摄影钟立人,木偶设计谢洪宾。1965年5月17日该影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放映,法新社评论该影片时指出:“人民中国把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之一的木偶搬上了银幕,戛纳电影界观众极为赞赏,并表示欢迎。”
三、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时期的木偶片
这段时期的上海木偶片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0年间仅仅创作生产5部影片。
代表影片:
***《小八路》(1973)张松林执笔,尤磊执行导演,摄影黄佾。
***《骏马飞腾》(1975)根据宫克一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执笔顾汉昌,导演靳夕、刘惠仪,摄影朱丁元、黄佾。
四、新时期的木偶片
1977年至1995年是上海美影厂佳作频出的18年。在这18年中,摄制了木偶片79部201本,其中系列木偶片5部89本,占木偶片总长度44%。
代表作品:
***《阿凡提》(1979)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奇人物阿凡提的一束幽默故事,改编凌纾,导演靳夕、刘惠仪,美术造型设计曲建方、孙大衡,摄影朱丁元。该片1980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崂山道士》(1981),编剧虞哲光、凌纾,导演虞哲光,摄影黄佾。
***《真假李逵》(1981)编剧包蕾,导演詹同,摄影陈增福。
***《瓷娃娃》(1982)编剧胡康戎、方润南,导演方润南,摄影蔡正常。这是一部木偶与真人合成的影片。《瓷娃娃》中各种瓷雕都是由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的高岭土捏制涂以高温颜色釉烧成的,这在中国美术电影史上是一次新的探索。
***《鱼盘》(1988)编剧潘国祥、方润南,导演方润南,摄影胡兆洪,影片在1988年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获A组第一名。
***《不射之射》(1988)编剧、导演川本喜八郎(日本),绘景刘焰星、赵鸿,摄影乔元正,1988年获中国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镜花缘》(1991)根据李汝珍的同名小说改编,1~3集编剧王大为,第4集编导胡兆洪、邹勤,摄影胡兆洪、黄智逸,影片第四集《两面国》获1991年度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和1993年第二届中国影视动画展播荣誉奖。
***《眉间尺》(1992)根据魏朝《搜神记》改编,编导凌纾,摄影朱丁元,于1992年5月获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3年12月获第二届中国影视动画展播荣誉奖。
往期推荐